前传·一

卢克森·席勒于1915年出生于德国汉堡。那一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,无数对战争怀着美好畅享,对现代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,为了荣耀踏上战场,然后葬身于战场。卢克森就是这样逆流出生的。

三岁之前,卢克森从来没见过他的父亲,因为他的父亲此时正在前线和英国人、法国人打堑壕战。战壕中的积水泡烂了他的脚,让他的余生都因此而痛苦。

在远离芥子气的家中,小卢克森顺利地长大了。在1918年,他的生日前夕,德国战败了。也是得益于此,他的生活中终于有父亲存在了。不过这对父子俩的关系一直算不上多好,卢克森一直觉得自己的父亲是灰色的,无论何时看他,总是灰扑扑的色调,像是掉了色一般。

同年,德意志帝国变成了德意志国,在后世被称作魏玛共和国。那灰扑扑的色调晕染开来,无论是家还是街道,到处都像被积尘蒙了一层。父亲总是在谈论什么“政府的软弱”、“军人的尊严”,那时候的卢克森并不能听懂。

1923年的1月,法国和比利时因德国拖欠条款,派出占领了鲁尔——全德国最富饶的工业区。卢克森的父亲在那那段时间总是一边说话一边开始生气地砸桌子,然后父亲和母亲就会吵架。为了以表反抗,工人开始罢工。为了支持罢工行为,政府开始加印钞票。结果是,整个德国都变得灰扑扑的,就像父亲的灰色一样。

小卢克森对恶性通货膨胀这个词不甚理解,但是那个时候妈妈要推着一推车的钞票出门。无聊的时候,他也会推着一车钞票出去,跟街区的其他几个小孩一起把一捆捆钞票当做砖头,筑出一座堡垒。

对卢克森来说,遗憾的是那段时间并不长久,很快政府就推出了地租马克,听说是哪个人抵押了几十亿地产发行的。总之,货币又恢复了正常,小孩子们的砖头也随之消失了。

长大以后,说到钞票时,卢克森总是会首先想到那段时光,也正是因为那段通货膨胀,卢克森再也没有信任过钞票,因为说不定它们有一天又会变回砖头

除了通货膨胀之外,那年还有一个党派在啤酒馆发动了一场政变。

时光荏苒,一眨眼之间,小卢克森从人民学校毕业了。当年的德国只有4年的义务教育。因为家境尚可,他得以进入实科中学读书,然后时间又过去了。

因为美国人的好心,那段时间是卢克森记忆力难得的平静时光。报纸上总是会看到外交部长古斯塔夫·施特雷泽曼,一直到1929年他去世的那天。

这段平静持续到1929年10月29日,由于海的那边一条街的股市崩盘,世界经济大萧条开始了。这天后来被称作“黑色星期二”。学校没有教过卢克森关于经济的知识,他花了很多时间才弄明白,为什么国家变成那个样子。

父亲失去了他在邮局的那份工作,退伍军人的身份并没有为他争取到哪怕一天的宽限。他加入了一个联盟,每天都似乎在忙什么。但是卢克森和母亲都认为他太闲,因为他没有一份真正的工作,也没有薪水。

那段时间,母亲为别人缝补衣服补贴家用。

卢克森在学校的科学成绩很好。当物理老师把满分的卷子还给他时,称赞他是个有前途的孩子。不过卢克森知道自己还是不如那些文理学校的孩子,他们毕竟比自己家有更多砖头。而且,卢克森不觉得自己能在毕业后找到工作。

回家的路上,卢克森总是能看到排队领救济的队伍,很长,望不到头。那些人都因为长期食用土豆而脸色苍白。

“工作和面包”,他还看到一面墙上如此写着。

父亲说他的一位前同事自杀了。那人向家人隐瞒失业的事情,每天都穿戴整齐地出门,然后在公园的长椅上无所事事地坐一天。终于有一天,他把自己吊死了。

母亲让父亲也快点再找一份工作,不然她也想去上吊了。卢克森没说什么。

那是一段混乱的时光,什么都像是割裂的,生活如同被打碎的玻璃杯,净是些碎片,看不出原貌。在往后的人生里,卢克森怎么也无法回忆那段时期,不论他努力想什么,所看到的都是——“工作和面包”

卢克森毕业了。家里没有足够的钱让他升学,在父母的努力下,他得以进入一家机械厂当学徒。那里是噪音、热气、金属炫光和叹息交织的地方。卢克森一开始总是因为切不好东西被骂,然而被骂多之后,他倒也习惯了。

工厂里有个叫托马斯的家伙,对政治很痴迷,看报纸的时候就像被黏住了一样。某一天,托马斯给了卢克森一个小册子,那是纳粹党的宣传册

“只有纳粹党和希特勒能拯救德国。”托马斯肯定地告诉他。

结束了一天的工作,卢克森回到家,父亲看到他手里拿着一本纳粹的册子,露出欣慰的神色,感叹自己的儿子终于有政治觉悟了。

父亲同样告诉他:“只有纳粹党和希特勒能拯救德国。”

于是卢克森在那个晚上翻开了那本小册子,从此成了纳粹党的支持者。

卢克森